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升教师科研素养,近日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特别邀请教育科研领域权威专家,开展区级课题申报专题指导活动。成都市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罗良建,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李建荣,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何巧艳,以及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曾月莹博士组建战略型指导矩阵,通过靶向指导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唐俊峰,副校长冉美玲全程参与,科研信息中心及课题组成员共同参加研训。
罗良建老师和李建荣老师对语文组的两个课题进行了指导。罗老师强调,课题研究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方法,同时要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以期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李建荣老师强调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李老师指出,理论基础是课题设计的地基,只有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够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并建议老师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将其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当中。
何巧艳副教授与曾月莹博士分别对党建、德育与劳动三大研究课题进行了系统指导。何巧艳副教授着重从学术研究范式出发,针对课题设计的选题依据、时代背景、目标定位及研究计划等核心要素展开i深度解析,强调课题研究应立足理论前沿,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确保研究设计的学理深度与实践价值并重。在指导过程中,她特别指出课题申报书作为科研立项的关键载体,必须采用规范学术话语体系精准阐释研究价值,通过严谨的方法论构建和创新性研究路径设计,切实提升课题申报的学术信度与立项可行性。
曾月莹博士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为切入点,建议采用“微课题+行动研究”模式,鼓励教师积极钻研,推动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专家组的靶向指导,课题组成员在学术研究设计逻辑与申报书标准化撰写维度实现了认知迭代。这种学理深度与方法效度并重的专业赋能,为后续构建研究框架及孵化具有区域示范价值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提供了多维支撑。
撰稿:陈旭
图片:高婷
初审:杨涛
复审:耿欣 彭禹浠
终审:王松林